西安市体育局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71号提案的复函

admin 36 0

  西安市体育局

  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71号提案的复函

  市农工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打造“文化+体育+旅游”城市发展新IP的建议》(第071号)收悉,现结合我局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活动赛事举办、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职能,就加强促进体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西安经济发展和消费效能提升,促进西安城市能级提升工作等方面,答复如下:

  一、坚持“动态清零”常态防疫防控不放松,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促进保障城市体育消费

  新冠疫情对我市体育市场经营主体影响较大,按照您的提议,我局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促进体育市场主体经营工作研究,压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一)建立疫情防控快速反应机制

  建立市区两级体育行业疫情防控联动机制,压实属地责任,及时印发《西安市体育场所疫情防控管理措施的通知》,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全市体育场馆、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确保疫情响应迅速,疫情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二)落实常态管控要求

  根据市疫情指挥部要求,加强体育领域从业人员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体育场馆、场所工作人员坚持每周一核酸制度,每日向市疫情指挥部报告体育领域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情况。指导区县、开发区体育主管部门将体育场馆、场所接入全市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平台,进一步完善体育行业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日报制度。

  (三)有序促进复工复产

  制定《常态化疫情防控情况下体育场馆场所安全工作指导意见》,督导健身运动场馆落实限量错时预约要求,逐人“测温扫码”,推动场馆有序恢复生产经营,积极配合支持企业纾困政策落实落地。

  (四)加强安全综合检查

  针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对体育场馆场所安全综合检查,重点检查中高风险地区体育场馆、场所是否按照要求暂停停业,低风险区域是否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对游泳、滑雪、攀岩、潜水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场所是否落实相关国家标准情况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二、按照“发展规划”建设体育设施求突破,大力打造体育工程,促进西安城市能级提升

  按照西安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我局围绕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理念,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要求,举办十四运大型赛事需要,大力打造“15分钟健身圈”,逐年新增建设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一流大型场馆,建设特色体育设施,满足群众基本健身需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满足西安城市发展需要,促进西安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一)大力开展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市新建和更新社区全民健身路径67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36个,新建多功能运动场48个、室内健身房24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2个,建设大型全民健身园区11个 。

  2021年,研究制定了《西安市推进基层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提升工作实施方案》《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区创建标准》,精心打造莲湖区北火巷社区、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未央区全家社区3个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社区,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础进一步夯实。深入落实全运惠民工程,实施全民健身路径113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室内健身房5个,全民健身园区7个,“15分钟健身圈”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33个(含省级体育主管部门4个),共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303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229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1个、多功能运动场73个(笼式篮球34个、笼式足球39个),室内健身房25个。打造示范社区3个,建设全民健身园区34个。规模较大的有大明宫遗址公园全民健身园区、灞河右岸全民健身园区、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全民健身园区、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唐城墙遗址公园健身园区等。

  2022年,市体育局将在全市实施全民健身路径不少于200个、室内健身房10个、多功能运动场10个、全民健身园区2-3个,打造3-5个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社区,构建社区体育工作样板工程。各区县、开发区要配套资金,逐年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投入,抓好场地设施管理,夯实“15分钟健身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

  2022年4月26日,在陕西省政府采购综合管理平台发布了采购意向公开信息。5月份,我局与各区县、开发区签订了全民健身惠民工程项目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县、开发区工作任务,进一步做好各项目场地基础建设工作,确保器材设施按计划落地安装,夯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指导;与雁塔区和未央区签订了西安市全民健身示范社区项目目标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压实责任,明确时间节点,督促其按程序实施招标采购工作,确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二)抢抓机遇建设“一带一路”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近年来,以举办全国十四运为契机,西安市抓住了大好机遇,全面促进体育设施升级,建成了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提升了举办比赛项目的场馆设施,为西安留下了丰厚的全运体育资产。2022年,加快西安体育训练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利用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等全运会体育场馆资源,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体育文化交流中心暨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5月份,我局加大协调力度,积极督导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协调陕建、陕建安装等施工单位,提高整体施工效率。现已基本完成了室内装修、外立面装修、室外景观绿化,室外沥青道路铺设;完成了正式大门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基础回填。体育工艺招标公告(资审公告)已在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发布,正在进行中。6月份,西安奥体中心对公众开放。

  2023年亚洲杯西安赛区赛事保障工作,目前足球馆主体部分已经基本建成,由于亚足联来函易地举办,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仍在继续协调推进。

  (三)建设特色体育设施,丰富体育消费供给

  1.“三河一山”绿道

  “三河”即渭河、浐灞河、沣河,“一山”为秦岭山脉,“三河一山”绿道即沿着上述河道及山脉沿线所修筑的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绿道慢行系统,沿途串联103个生态节点和42个人文历史遗址,规划建设109个休憩驿站,绿道工程建设包含骑行道、步行道等游径工程,还包含绿化工程、驿站工程、标识系统、照明工程、连接工程、讲解系统等以及停车、租赁等诸多配套设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市民群众提供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长廊。2021年4月30日,全域治水碧水兴城“三河一山”绿道贯通开放,主游径293公里,绿道205公里,其中,灞河隋唐灞桥遗址一渭河一沣河仪祉湖74公里核心段实现了无障碍通行,在这条绿道沿线39个驿站建成并对市民开放,基本可以满足运动、观景、休闲、就餐、购物、停车等需求。“三河一山”绿道将成为西安绿色发展的生态名片,展现西安山、水、城相融的美丽城市。

  2.“幸福林带”体育设施工程

  幸福林带是幸福路地区综合改造的核心工程,位于幸福路、万寿路之间,东起幸福路西至万寿路,北起华清路南至新兴南路,长5.85公里,平均宽度210米,占地面积1843亩,绿化面积70.84万平方米,绿化率高达85%。该项目集园林景观、文化体育、商业服务为一体,兼具人防工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功能。幸福林带建设工程是全球最大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工程,全国最大的城市林带工程,全市最大的市政、生态、民生工程,也是全市目前投资最大的PPP项目,项目总投资240多亿元。包括地上景观、市政道路、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和地铁配套五项内容。根据周边规划及场地功能,将林带由北至南分为动之谷(全民健身、家庭亲子)、森之谷(生态森林)、乐之谷(文化休闲)三大功能区。动之谷位于幸福林带北段,北起华清路、南至长乐路,长约1.98公里。该区域主要以运动为主题,建设多座体育场馆,包括击剑馆、射箭馆、射击馆、冰球馆、乒乓球训练馆、篮球训练馆、羽毛球训练馆、健身房、游泳馆以及电子竞技馆等,辅助一些配套的餐饮及商业。该区域北段设王家坟站,为西安地铁7号线与8号线的换乘站,南端接万寿路站,为西安地铁1号线与8号线的换乘站。森之谷位于幸福林带中段,北起长乐路、南至咸宁路,长约1.98公里。该区域为地下商业集中区,包括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地面景观部分以生态森林为主,建设有IMAX影院,为幸福林带景观制高点。地铁8号线在韩森路设站,并在该区域南端与6号线咸宁路站换乘。乐之谷位于幸福林带南段,北起咸宁路、南至西影路,长约1.26公里。该区域主要为文化、餐饮、创意集市业态。南段以政府公益项目为主,建设下沉式图书馆、文化馆、市民活动中心等;北段以餐饮、商业业态为主,建设集市广场等。地下空间共分三层,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负一层为商业及公共服务配套,面积42万平方米,公共服务配套包括儿童娱乐零售、体育场馆、运动超市、影剧院、书店、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负二层为停车场,车位7600个。幸福林带项目进一步遵循城市在更新过程中空间发展的历史规律,将核心区定位为主城区东部集总部经济、商贸、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在林带及其两侧的核心区构建“一带贯连、两核簇拥、数心联动、片区聚合”的功能结构,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智慧多元、生态空间绿色永续、历史文脉传承鲜明等多种特征于一体。2021年7月1日全面对外展示运营,成为城市能级提升,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消费的增长极。2022年,西安“幸福林带”北侧健身场馆、南侧的“两馆一中心”即西安新城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中心正在有序建设推进,8月前逐步对外开放,将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又一个打卡地。

  3.打造翠华山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截至2021年,翠华山登山节已经举办了二十届。围绕十四运契机,景区升级包装四大精品登山线路:十八盘—天池休闲娱乐线、龙脊梁—山崩遗迹探秘线、终南山世界地质博物馆—翳芳湲九天瀑布生态康养线、天池—甘湫池—遇仙沟—翳芳湲—终南山地质博物馆徒步环形。五大主题产品:山水游玩套票、奇妙博物馆亲子营、翠华书屋读书会、爱我秦岭研学、终南小课堂。同时,围绕建党100周年,推出“传承奋斗精神”翠华山红色主题线路,持续打造翠华山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树立秦岭北麓全民健身休闲新坐标,打造大西安生态旅游胜地。

  4.滑雪特色小镇

  不断开发利用滑雪资源,打造蓝田县滑雪小镇,建造竹林畔和伏羲岭滑雪场,加大以白鹿原影视城滑雪场为核心的冰雪运动基地建设,加快高级滑雪道及综合功能区建设。以承办滑雪赛事为重点,着力推动冰雪产业发展。运用VR技术,广泛开展冰雪体验活动,带动滑雪、滑冰、冰雪足球相关项目的普及推广,促进县域旅游资源开发。2022年,继续抓住冬奥会发展冰雪运动热潮,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大力发展滑雪产业,拉动冰雪旅游。

  5.飞行滑翔基地

  利用秦岭高山气流优势,开发飞行滑翔产业,共有5家飞行滑翔基地坐落秦岭,成为全国飞行滑翔爱好者的聚集地。

  6.阎良石川河极限运动中心

  西安阎良石川河户外极限运动中心攀岩场地和滑板场地位于阎富大桥以东,石川河南侧,总投资约5350万元,总建筑面积约4325㎡,属于丙级攀岩场地和滑板场地场馆,包括赛事配套场地,是目前国内综合性能最好的高标准极限运动场地之一,也是我国极限运动发展与新生力量培养的重要基地。2020年9月18日,阎良区石川河户外极限运动中心攀岩场地和滑板场地竣工,成功完成十四运比赛保障任务。作为西安市户外运动的重要基地,包括滑板、攀岩、小轮车、轮滑等场地、配套设施及用房,整体设计理念充分注重了与环境有机、与用地契合、与运动关联,营造了绿色节能、生态环保、健康舒适的极限运动空间,为专业队集训、群众健身提供专业的运动场地。同时,场地将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尽快形成集竞赛表演、运动体验、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户外运动基地。阎良区极限运动之旅2021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十一黄金周精品体育旅游线路。该运动中心于今年开放,市民群众不仅可以参观滑板、轮滑、小轮车、攀岩等项目场地,还能欣赏轮滑、滑板等项目训练。

  7.发布“夜跑路线”

  为了打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营造迎接十四运会的良好氛围,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助力“15分钟健身圈”和“健康西安”建设。西安市体育局、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以及第十四届全运会西安市执委会群众体育部、新闻宣传部主办,相关区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及相关开发区体育、旅游部门、西安市田径协会承办,在全市东、南、西、北各区域精心遴选了9条具有代表性的公园景区夜跑线路,具体包括:曲江之路—曲江池遗址公园夜跑线路、雁鸣之路—雁鸣湖湿地生态公园夜跑线路、唐延之路—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夜跑线路、丹凤之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夜跑线路、城运之路—西安城市运动公园夜跑线路、汉城之路—西安汉城湖景区夜跑线路、长乐之路—长乐公园夜跑线路、会展之路—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夜跑路线、全运之路—陆港运动公园夜跑线路。

  8.户外运动

  我局制定了《秦岭户外运动指导意见》,有力促进秦岭户外运动的发展,满足驴友穿越健身,倡议宣传保护秦岭自然生态。主要开发户外线路有嘉午台、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翠华山、团标峪、观音山、光头山、冰晶顶、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三寺、王顺山、圭峰山、西寺沟、蓝关古道、南五台、子午峪、九鼎万华山等十余条,满足不同体力、不同季节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需求。开发徒步、骑行线路,拓展山地户外运动空间,探索“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文化+农业”融合发展模式。

  9.临潼康养产业

  十四五期间,支持临潼区依托山水温泉文旅优势,积极打造大健康产业,充分挖掘传统中医文化、中华御温泉内涵,依托秦东陵遗址公园、扁鹊纪念馆、天骄国际疗养院、秦汉唐文化大景区项目,建设一批集疗养、休闲、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高品质温泉度假酒店和“旅居”机构。对骊山“慢旅游区”及渭河“大地景观带”进行康养运动设计,重点加快慢游步道、绿道、自行车、摩托车骑行道进行运动化改造,完善配套设施。举办渭河河堤路“铁人三项”“半马”、自行车山地越野赛、汽车竞技等全民健身赛事,打造并提升“最美环山路”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依托华清御汤、爱琴海、悦椿等高品质温泉酒店及10多家疗养院,实施优势产业带动战略,在骊山北麓温泉带和新区—新丰温泉带,分别建设高品质温泉酒店及御温泉集中体验区、温泉水世界及大众温泉沐浴体验区,开发建设温泉沐浴、温泉养生、温泉药浴、温泉休闲、温泉娱乐、温泉度假等旅游休闲项目,打响“中国御温泉之都”品牌。

  临潼中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以康养、中医药产业健康旅游为驱动,依托“扁鹊纪念馆”、“温泉”等优势特色资源,融合文旅、农业、工业等产业,进行中草药标准化种植;中药饮片、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药妆日用品等生产加工,建设中草药集散交易中心;“医养+文旅”特色游项目的多维度开发,将临潼打造为西部地区医药健康旅游新IP。

  (四)加强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科学规划设施布局

  制定出台《西安市十四运会场馆赛后运营管理指导意见》,按照赛后利用“一馆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发场馆资源,创新十四运会场馆运行体制与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大型体育场馆群的复合经营效益。按照“十四五”期间国家体育重点项目发展布局,合理规划冰雪、水上等场馆建设。积极筹备西安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项目建设,为项目发展创造条件。统筹资金,进一步完善区县、开发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支持区县、开发区因地制宜改造建设体育公园,坚持“体育+”发展理念,依托我市文化旅游等方面资源优势,着力将翠华山打造为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将“幸福林带”打造为国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将阎良石川河极限运动中心打造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和“金边银角”、废弃厂房、楼顶空间等,建设足球、篮球、网球等户外运动场地。加快推动曲江新区电竞体育综合馆和国际港务区融创冰雪大世界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十四五”期间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工作,研究制定《西安市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和运营管理服务水平评价办法》和《西安市社会足球场地开放运营服务指南》,加快推动社会足球场地规范高效开放。

  三、围绕“赛事名城”培育引进赛事求创新,全力打造精品赛事,促进西安城市能级提升

  以创建“赛事名城”为抓手,充分发挥西安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优势,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西安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明确了赛事名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进一步优化办赛环境,规范办赛流程,加大赛事扶持,2021全年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80场(次),赛事经济日趋活跃。

  (一)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

  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自1993年举办以来,已经举办了28届,以打造“文化+旅游+体育”的赛事形象,逐步加入中国田径协会“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培育成“一带一路”陕西2021精品赛事。2021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作为全省“我要上全运”百场马拉松和“一带一路”陕西2021精品赛事的重要赛事之一,唱响“全民全运、同心同行,相约西安、筑梦全运”主题,坚持“文化马拉松、群众马拉松”定位,特别设置了百城送祝福、百人募捐“城墙守护人”、百名残疾人“梦想一公里”等公益活动;赛事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总参与规模约10.4万人(其中线下4000人,线上约10万人),邀请曾举办过全运会、城运会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济南等城市,以及国内、外马拉松友好城市近百城,同步举行了“百城迎全运线上跑”活动;西安电视台联合抖音、央视新闻、人民网等20余家网络平台对赛事进行了直播或转播,总观看量超过1000万人次。中央、省、市百余家主流媒体累计发稿超过200篇,影响范围覆盖全国,为宣传西安、推介西安,营造“十四运”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西安国际马拉松

  西安马拉松赛始于2017年,按中国田协A1类赛事标准执行,线路穿越千年古都地标,受到国际广泛关注。2021年3月17日,西安马拉松赛获评世界田联精英标牌赛事,被授予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三年跃升为“金牌赛事”。

  (三)“迎全运、惠民生”赛事

  “十三五”期间,我们对照全民健身计划,围绕“迎全运、惠民生”“我要上全运”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累计超过2300项(次),群众体育健身经常化、生活化。2021年,开展了“中国年·看西安”新春体育大拜年、“舞动长安”2021西安市全民健身技能大赛等全民健身联动活动。策划实施了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路跑系列赛、中国冰雪大篷车百场巡回、西安市社区运动会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为十四运圆满举办营造浓厚氛围。

  (四)引进“一带一路”精品赛事

  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举办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大师巅峰赛等“一带一路”精品赛事、中国跆拳道公开赛等传统精品体育赛事。2021年举办全国田径、游泳、跳水、羽毛球冠军赛、锦标赛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40场次以上,通过打造体育精品赛事、丰富赛事活动载体、壮大体育市场主体来推动竞赛表演业的健康发展。

  借力精品赛事、“一带一路”城市间体育赛事,拓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空间,积极传播体育文化,展示西安地域特色城市风采和热情友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体育在增进友谊、沟通民心方面的独特作用,助力民间外交和国家软实力建设,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由于近期国内外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我市不时出现输入型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经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综合研判,明确要求全市各项大型活动暂停举办,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开闭幕式、西安市第十七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游泳等项目比赛和群众组游泳、台球等项目比赛暂停。

  根据亚运会延期举办的通告要求,经请示市政府批领导批准,与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田径协会沟通,明确2022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世锦赛&亚运会选拔赛)延期举办。

  四、紧扣“消费试点”升级体育产业谋新局,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促进西安城市能级提升

  (一)传统市场发展迅速

  我市体育运动企业经营场所主要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健身、冰雪、飞行等项目,共有游泳场所168家、健身场所521家、社会足球场地218块、滑雪场地4家、滑冰场地3家、攀岩场所3家、潜水1家、飞行滑翔场所5家。全市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从2018年的2937家上升为2020年的4497家,增长53%,体育产业营业收入大幅提升,全市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167.78元,较往年有大幅增长。

  (二)产业模式融合发展

  1.体育+文化融合。依托西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内涵,建设和开发体育项目,引导体育健身,达到文化与体育的完美融合。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大明宫遗址公园健身园区、唐城墙遗址公园健身园区等。

  2.体育+旅游融合。依托西安丰富的山水历史旅游资源,打造开发体育项目,开发体育市场,促进西安体育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如:西安国际马拉松、翠华山登山节、三河一山项目、夜跑线路、户外运动线路等。

  3.体育+商超融合。把体育技能培训开在商城里,让送孩子参加培训的家长可以随时逛商场,解决了陪孩子的家长逛商场购物的需求,为商超线下购物增加客户群。如:城市立方文化体育综合体。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1.产城一体科学布局。以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建赛事名城为抓手,推动形成全市一盘棋、区县有特色、产业高度关联的空间结构布局,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主城区深挖现有资源,促进文化+旅游+赛事融合发展,开发区发挥空间优势,将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打造成为“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成为西安市体育产业的承载区;将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打造成为以足球产业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以曲江新区为中心,在发挥“体育+文化+旅游”优势的基础上,培育电竞等体育消费新业态;航空航天新城以科技资源优势,带动飞行器、航模等航空运动发展;充分挖掘有条件的区县资源禀赋,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运动休闲产业,以户外运动、山地运动、水上运动为重点,形成自然与人文资源结合的体育产业空间分布。

  2.设立基金搭建平台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2022年计划,成立“一个基金”,推动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目前,已经拟定了合作协议,正在协调推进。建立“两个平台”,一是组建1个专业平台型体育产业公司,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正在完善组建方案;二是成立西安市体育产业协会,统筹各方资源,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目前成立的所有文字资料已经准备就绪,正在筹划酝酿主席人选。

  3.四个亮点协同发力。一是着力打造奥体片区国家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高起点规划西安奥体中心周边体育训练设施布局,科学布局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多元化的中小型体育场馆设施,吸引国家高水平运动队进驻训练;二是着力打造西安体育产业发展的“功能承载区”。形成专项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国际港务区、曲江新区、沣东新城等开发区,利用专业场馆资源优势建设体育产业功能承载区,进一步完善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发挥场馆综合效应;三是着力打造“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高地”。借助奥体片区体育场馆群优势,探索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注重对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强大型体育场馆群的复合经营效益;四是着力打造西安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形成以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为体育产业集聚中心,不断向其他区县、开发区延伸的全市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带动全市体育产业持续发展。

  4.办赛营城融汇融合。办好2022年全国田径冠军赛、世界游泳锦标赛暨亚运会跳水项目选拔赛、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做精做优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和“一带一路”等精品赛事,积极备战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全国“三大球”城市联赛,把“办赛”与“营城”充分融合,构筑以赛事经济为主导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5.深化体育文化展示。发挥好十四运场馆赛后功能,举办各类体育展会、体育博物展等,阐释奥林匹克精神与体育文化。加快筹备建设西安市体育文化展示中心,注重运用多媒体高科技手段,以场景故事的理念将西安体育历史文化、体育精神进行创意呈现,全面系统地展示我市体育发展成果。《西安体育发展史》出版发行,填补了全国省会城市没有体育史的空白。

  四、紧跟“互联网+”推进体育服务数字化,提升发展智慧体育,促进西安城市能级提升

  (一)健身服务数字化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突出智慧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数字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市抢抓“十四运”重要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体育资源数量大、门类多、管理难的特点日益凸显。为统揽全市,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解决好群众“去哪健身、和谁健身、如何健身”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了“西安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并于2021年6月上线试运行,开启西安体育“云”时代。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副院长刘力博士表示,“这是目前国内最领先、最全面的体育智慧平台”。 平台试运行以来,广泛收集各方建议,持续更新迭代。在场地管理、设施维护、赛事保障、健身指导等方面,作用发挥明显,形成“一朵云、一张网、一个平台揽全局”的服务管理架构。平台以微信小程序为主打,配套APP、计算机多用户端口,安全稳定、扩展性强,为群众健身和政府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十四运会“双先”观摩活动中,“大管家”智慧手环为会务提供了信息推送、动态引导等服务,提高了办会效率,受到各方面好评。

  另外,规模较大的运动公园、健身园区、健身场馆也积极开发自己的健身服务APP。如:城市运动公园的陕西智道、星河运动会馆APP等,不断优化体育健身数字化服务水平。

  (二)健身设施智能化

  依托“西安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提升。以平台为支撑,智慧化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形成布局规划、建设管理、群众反馈闭环架构。一是以智慧发展模式打造全民健身示范社区。突出“体育+互联网”智慧化服务模式,打造集健身场地、组织、活动于一体的“全民健身示范社区”,形成“线下指导+线上服务”的互补结构,构建社区居民“健身圈”,为群众健身提供差异化、精细化便捷服务;二是持续打造智慧型全民健身园区。结合公园、广场,配建智慧型场地设施,覆盖“云”服务网络,打造场地类型多、智慧程度高的多功能全民健身园区,使群众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是以信息化技术提高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效率。为全市健身场地设施建立数据档案,生成数据标识,依托平台一键报修、跟踪反馈的线上响应机制,构建器材售后、属地单位及体育部门闭环管理体系,高效推进场地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三)赛事保障网络化

  广泛融入高新科技,提升赛事活动保障和精细化服务水平。一是突出“体育+科技”服务理念,在大型赛事活动中广泛应用“鹰眼”保障、人脸识别、掌上地图等高新技术,为赛事提供安全保障;二是研发赛事服务系统,集赛事报名编排、物资发放、成绩记录、信息推送、线上支付、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码通赛事,一键管全盘”;三是依托平台服务板块,获取和分析群众健身大数据,精准评价赛事绩效,科学预测全民健身发展趋势,为体育决策提供支撑;四是应对疫情开发了网络直播平台,常态化开展居家健身指导等线上活动,倡导科学健身、文明健身;五是开发了体育消费券发放系统,实现对电子消费券的精准投放,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四)组织管理便捷化

  依托“西安体育大管家”服务平台,夯实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利用平台智慧调配作用,将全市各类体育组织纳入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对各类体育组织进行分类整合,健全市、区县、街镇三级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形成“层层有骨干、级级有组织”的良好局面;二是对市区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进行“一网式”统筹管理,依托平台实行线上预约,提供自助、上门或集中监测等多种服务。利用“区块链”技术,逐步建立个人监测数据档案,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三是对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实行线上注册管理,利用平台开展就近预约、定点指导服务,发挥其科学指导、带动引领等方面积极作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2022年,我们将继续结合赛事服务、场地管理、健身保障改进完善“西安体育大管家”平台,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搭载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体育产品、培训等线上交易,深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推进体育新业态,提升信息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健身服务,助力陕西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以上是我局结合贵单位提案进行的答复阐述。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西安市体育局

  2022年7月28日

  (联系人:李见营   电话:029-86787898)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处)。

西安市体育局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71号提案的复函

西安市体育局对市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第071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